由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發起主辦的“2009全國三維(3D)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結束了初賽選拔。據組委會統計,大賽報名院校達508所,初賽參賽學生接近100萬人!大賽的火爆也引起了人們對三維數字化技術的廣泛關注。有關專家指出,中國要想擺脫目前的制造業代工地位,成為創新大國,掌握和運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將成最重要的利器。
CAXA總裁雷毅曾把這些中國企業的狀況形容為橄欖球形的企業,這些企業沒有品牌,也沒有創新,只是一個世界代工廠的角色。而這個角色的經濟地位就是,制造一雙100美元的耐克鞋,他們只能賺到其中可憐的1美元!
廣東商會副秘書長許珍告訴記者,去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產業經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危機中受到沖擊的,多是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產品和自主品牌的企業;而能化“危”為“機”的,多是擁有自主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產品和品牌的企業。
據了解,在現代工業化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在產品生產和開發設計階段盡量避免錯誤,以及盡早發現錯誤,進而修正錯誤。有一個統計數據表明,70%的錯誤在設計開發階段就已經產生,但80%的錯誤是在生產階段或是更后續的階段才被發現并進行修正。這導致的結果是,當企業能在設計階段就對錯誤進行修正,那企業付出的成本將會很低,當企業到生產階段才去修改錯誤,那所付出的代價將以百倍的速度增加。
因此,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專家、全國三維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組委會秘書長魯君尚認為,運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就能最大化地對產品進行仿真設計,而且盡可能地將錯誤解決在設計階段,使產品的開發周期縮短,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三維數字化技術是企業設計、生產、管理的基礎,是現在產品創新的基本工具,也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關鍵性工具。
應用型人才缺失成產業短板
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之間最大的差距在哪?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認為,中國制造業的科研能力并不比國外差多少,可惜的是研發出的高尖端科研成果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實驗室中。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產品設計環節與制造環節沒有很好地接軌,有很多設計雖然看起來很完美,但卻無法在制造環節中實現。如何解決這個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最突出的問題瓶頸?答案就是需要大量介于高科研人員與低端操作人員之間的中間層應用型技術人才。
據了解,目前我國并不缺乏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端研發人員,也不缺乏一線操作工和普通技工,缺的是既懂得產品的設計開發、又懂產品生產制造工藝、市場消費,能將創新的設計理念、創新的制造方法、創新的生產流程與創新的市場手段相結合、能看懂圖、能理解工藝、能優化性能、能推介新產品的應用型3D技術人才。
魯君尚告訴記者,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自2003年科技部批準成立以來,就把推動三維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等三維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的應用推廣和人才培訓一直當做重要的工作內容。5年多來先后在全國建立了600多個教育基地,為全國1500多所院校和培訓機構培訓了三維CAD專業師資超過5000多人次。
但他同時表示,僅通過國家的培訓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必須引起包括企業、院校和廣大社會大眾的共同關注。而此次由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發起主辦的“2009全國三維(3D)數字化創新設計大賽”的目的就是“以賽促課、以賽促訓、以賽促用、以賽促新”,推廣三維技術,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培養中國制造業急需的三維應用型人才。
三維技術將和二維融合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技術的發展、產業的升級、經濟的轉型、社會的變遷,每一次都在沒落掉一大批舊的技術、舊的職業,催生出一個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新興領域。
目前在互聯網迅猛發展、計算機快速普及的時代,在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三維的應用,正在成為這樣的新寵,3D技術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入到了各行各業,無論在虛擬的網絡上還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從大到飛機、輪船、汽車、電站、大廈、樓宇、橋梁,小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小的工業產品,到處都能見到電腦制作的數字化的三維模型、動漫動畫與仿真產品。
“不是二維取代三維,也不是三維取代二維,而是兩者一定會融合發展。”雷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駁斥了“三維技術取代二維論”。 近年來, “三維CAD能否取代二維CAD”之爭不絕于耳。對此,雷毅表示,三維有市場需要,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目前的二維應用還非常廣泛,業內人士說“二維是落后”顯然是一種誤導。事實上,二維和三維只是兩種不同的工程語言,不是可以相互取代的工程技術。
魯君尚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計算機廣泛應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三維數字化技術已成為現代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與產品管理的基礎,是現代產品創新的基礎性工具。因此,推動三維數字化技術應用普及,也就成為推動自主創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